柳州松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苦练“内功” 创新发展破风电瓶颈

编辑:柳州松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整个上游盈利空间枯竭,接下来的20年,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上帝。”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兆民在2月27日开幕的“2012年天津风电产业创新论坛”上想对业主说的话引起了全场一阵自发的掌声。

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电力需求出现回落;国家能源局上收地方政府的风电场建设审批权,导致风电新开工项目建设放缓,同时,建设资金紧张、风电上网难,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价格竞争激烈。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令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风电产业迅速步入“严冬期”,风电制造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国内风电产业如何突破“冰封”期?围绕当下遭遇的产业挑战,依靠技术创新,尽快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或是中国风电企业的必由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任东明表示,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可以作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风电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个解决方案。

谈到配额制的设计思路时,他介绍,配额指标的确定应与国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宏观目标相协调,确保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发电产业均衡规模化发展,按照综合考虑“消纳责任、消纳能力、发展潜力、电网布局”的原则区别对待,同时对于已形成互联电网、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的省(区、市)承担同等的配额指标。

任东明介绍说,配额义务承担主体应是以电网企业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的实施责任主体,以大型发电投资企业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配额义务主体,将各省(区、市)级政府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消费义务的行政责任主体。

在配额考核与监督方面,任东明说,应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量计入各省(区、市)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另外,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需会同监察、统计、审计等部门,以及国资委、国家电监会等机构针对各省(区、市)、各电网企业、主要电力投资企业配额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任东明表示,通过对各个省市地区总电力消费、电网企业总收购电量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设立配额指标,从而达到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发展目标,鼓励各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化开发和有保障消纳的目的。

“由于要协调各种利益,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原来说要在2011年底出台,现在看来2012年上半年能出台就不错了。”任东明说。

为更好地了解风电界人士对配额管理办法的看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天津市风能协会开展了征询《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实施建议的民意调查,对电网公司、发电企业、设备制造商以及研发机构等17家单位共56位高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市场调度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

天津风能协会秘书长王长贵介绍,调查显示,支持采用电价补贴的人数仍占到总人数的50%,支持采用配额制的人数占到45%,略低于支持电价补贴的人数,而另有5%的被调查人支持电价补贴和配额制同时进行。支持配额数在5%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57.14%,而支持配额数在3%~5%之间的人数也占39.29%,相比之下,支持配额数在2%~3%之间的人仅占到3.57%。

调查显示,仍有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希望采取电价补贴政策。王长贵谈到,虽然大多数调查对象对配额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个别企业高管对配额的概念比较模糊。由此看出,配额制在风电行业目前的影响力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宣传。“风电并网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并网难’的确已成为目前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王长贵说。

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风电大国到风电强国、从关注风电容量到关注风电质量,是未来10年中国风电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世界风能协会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德馨表示。

他介绍,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kW,累计达到60GW,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电设备制造大国。然而,技术水平与欧美风电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同时市场主要面对国内,风电装机与并网比例偏低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源表示,风电未来发展将呈现三个特点: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兼并整合时代即将来临;海上风电将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在张源看来,为实现国家风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进行由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集中大规模开发到大规模分散式开发、由装机容量的增长到并网比例的提高三方面的转变。

“中国风电装机总量全球第一,在风电场运维管理方面实际上却非常缺乏经验,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风电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投资商都面临服务的瓶颈。风电企业需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服务型企业。”东汽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马荣华表示。

马荣华认为,由于国内风电产业规模增长过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人才队伍建立严重滞后,投资商更多依赖于主机设备制造商的服务,基于自身的能力,基于质量担忧,也基于利益考虑,业主方想方设法延长设备的质保期。

马荣华表示,风电设备制造商服务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一是要为不断延长的质保服务买单,服务的期限越来越长,从早期的两、三年,到现在普遍五年,甚至更长,招标条件越来越苛刻;二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已脱离了产品真实价值,市场正由前期过度消耗市场资源、为技术质量不成熟买单,向过度、超前消耗服务转变。这种不成熟的市场表现将影响到服务整体的提高,不利于培育一批有实力、有责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风电企业。

“风电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大考,风电行业也开始一场技术革命与市场变革。企业从不断扩充制造规模、跑马圈地向夯实基础、练内功、关注用户进行转变。”马荣华说。